纪连海登“扬州讲坛”主讲《长江三角洲:1645》
发布日期:2008-12-22  阅读次数:2464


1220日下午,纪连海在《扬州讲坛》作本年度压轴演讲——《长江三角洲:1645》。素以严谨治学与研究闻名的纪连海以这一严肃的话题为我市听众讲述了南明政权的起落,更以扬州、嘉定、江阴三市军民抵抗清兵为例,比较不同策略带来的不同经历,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回顾中提炼出问题与反思。

  清军入关六举措助稳定

  16445月,随着清军大举入关,明朝灭亡。当时清王朝实际统治者多尔衮面对的中国,处于大清、大顺、大明三方政权的尖锐矛盾中。多尔衮采取了6个方面的策略,为稳定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接收旧臣,前明所有投降的大臣一律接收,维护了原政权受益者的利益,迅速稳定了统治。第二,开科取士,广收人才,对高中者授予高官,稳定了社会。第三,创建绿营,将前明投降的60万军队编成绿营,协同八旗军队驻防各地。第四,严肃军纪,严令不得滥杀无辜。第五,废除无节制的征饷制度,减轻民众压力。第六,奖励垦荒,谁开垦荒地就属于谁,且5年之内不收税。多尔衮这6个措施一颁布下来,天下基本安定,但却引起了江南大规模的反抗,原因何在?

  剃发令引发江南反抗连连

  多尔衮进关后,马上下令全国所有军民人人剃发,并规定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与汉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丝毫不可以损伤的伦理观念发生了严重冲突。而前明叛臣孙之獬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建议直接导致江南发生大规模的反抗。

  长三角地区的反抗不可谓不激烈,但为什么反抗都没有成功,这里面我们到底该思考些什么?

  扬州,第一座抵抗清兵城市

  李自成的军队攻占北京以后,在江南的一部分明朝官僚于16445月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兵部尚书史可法因为当初并不拥立福王,被排挤到扬州守城抵抗清兵。

  史可法到扬州后,抱着必死的信念独守孤城,连拒多尔衮和多铎的招降。1645519日,清兵轰塌扬州城墙,大批清兵入城,史可法举刀自刎未果,后被清兵乱箭穿身而亡,时年44岁。

  扬州既不是国家的都城,也不是省城,为什么面对清军的进攻起身抗争,成为全国第一座抵抗清兵的城市?繁华的扬州文人荟萃、歌舞升平,应该是一个享受的城市,但在国家、民族大义前,扬州军民以其历史上抗清的第一,还是名垂青史的,这最为辉煌的一笔,填补了过浓过重的文人色彩。

  史可法对扬州抗清的作用显而易见,但从客观上看,如果单就军事指挥的角度来说,史可法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

  嘉定三屠汉人自残

  16456月,弘光帝被清兵抓住后被杀,唐王朱聿键随后在福州称帝,国号隆武。

  剃发令颁布后,在嘉定城引发强烈反抗,原李自成手下、后降清者李成栋成为嘉定三屠的制造者。

  占领扬州后,李成栋继续南行,164588日,嘉定城反,居民推举候东增等5人为首反清。看到这是中国第二个敢于抵抗的城市,李成栋击败守军后一天之内屠杀3万人。占领嘉定后,李成栋留下小队人马驻守,自己继续南征。但幸存的嘉定老百姓展开了反屠杀运动,李成栋又返回镇压,这次屠杀了2万多人。然而抵抗还没有结束,李成栋属下吴之藩幡然醒悟起兵反抗,兵败后,李成栋将城中人全部杀光,这就是嘉定三屠,总共造成10万人死亡。

  扬州十日有满汉对立的影子,但嘉定三屠没有满族,全是汉族人自相残杀。

  组织得力江阴抗清81

  李成栋进行嘉定三屠之后继续前行,隆武帝在南逃的过程中被李成栋活捉,后趁防守不备悬梁自尽。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国号永历。

  1645年,方亨任江阴知县,那时,常州知府将剃发令告示传递至江阴,命方亨照告示抄写百张贴于城中各处,书吏抄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时愤而摔笔并在城内宣扬,义愤的江阴百姓冲进县衙杀掉方亨,后推举典史阎应元为首反清。

  阎应元担当守城重任后,发挥了强大的指挥能力,并亲自镇守北门。831日,清军进攻北门,结果9个将军54伤。虽然阎应元手下没有军人,但他充分运用战术,守城81天,城破之时,江阴义民无一降清,许多居民举家燃火自焚。江阴城外,清兵死亡9万多人,江阴城内10万人亡,小小的江阴城人人以先死为荣。

  1645年,长江三角洲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从这些历史的片断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经历,而这些都值得我们今天深思。

我要捐赠
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