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蒙曼登上“扬州讲坛”开讲“武则天与佛教”,剖析历史,回溯 1300年前的女皇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
蒙曼说,她是研究唐史的,怎么也绕不开扬州这座当时的经济文化重镇。她在来之前老是想,扬州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直到来到扬州那一刻,她心头积压的种种疑问才豁然开朗。
“扬州是个风光旖旎、文人荟萃的地方。”虽说是第一次来扬州,但蒙曼却看得很是真切。她说,扬州在唐朝是运河的枢纽和生命线,是“一枝独秀”,而现在则是“等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扬州没有辜负这样一个文化积累,仍以如此姣好的面貌来面对世人,真是非常了不起!”
在蒙曼眼中,扬州还是一个特别宜居的城市。“宜居到什么程度?宜居到我看了一眼就不想离开的程度。”
扬州自古就是开放和包容的城市
“大家都在说‘梦回大唐’,而我究竟在梦回些什么呢?是不是当时的物质文明,当然不是!”蒙曼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盛时期,但是绝对不是说唐朝的物质文明比今天还发达,我们真正向往的是一种开放、宽容的气度,这种开放和宽容在唐时的扬州就表现得很鲜明。大家都知道当时扬州有很多外国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气度。
在蒙曼熟悉的盛唐,扬州比现在的地位还要重要。扬州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扬州当时号称“扬一益二”。当时还有一个更加引人注目的理想就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是对扬州非常高的赞美。
说到文化中心大家更不陌生了,好多诗句马上就涌现在脑海中。当然最著名的就是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成为我们心目中永恒的词卷。扬州还是信仰中心,大家所崇敬的鉴真大师就是在这里登舟东渡,到日本弘扬佛法。鉴真大师的东渡,实际上也是大唐开放宽容心态的表现。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能在发展中不破坏历史,首先就让人肃然起敬。蒙曼认为,现在很多城市现代化的色彩太浓,忽略了她本身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而扬州依旧是小桥流水人家,依旧是人文荟萃、书香满城,这种在重视现代的同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就是包容之心在城市发展中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