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08年9月鉴真学院制定“鉴真佛教学院培养方案”(简称“培养方案”),来应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佛教教育之间的关系。本文阐明佛教教育亟待发展的背景,提出“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与教学体制的思考、课程设置与道心的培养、与国内高校合作办学、师资建设与再培养四个方面,来逐一思考,以期建构与时俱进、契理契机的佛教教育制度与解行合一的理想修学模式。
关键词:佛教教育发展的严峻性 “培养方案” 教育展望
廿一世纪,可以说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世纪,是一个各种宗教由对立走向对话、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世纪。而佛教作为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无疑肩负着神圣和重要的使命。其圆融和谐、相容并蓄的特点,慈悲和谐的思想,智慧圆融的处世态度,超越洒脱的人生理念,应当融入社会之中,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大众服务,共同承担其社会进步的责任。其中一个重大的任务,即是致力发展佛教教育。
近30年来,中国的佛教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具有思想偏于保守、修学体系不明、摄众方法单一,致使佛教院校和研究机构未能在高等学府占一席之位。这种状况与日本、韩国、东南亚、台湾的佛教教育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佛教协会也常派遣部分年青学僧出外留学,如前往日本、斯里兰卡、韩国、缅甸、英美等国大学深造,但比例太少,与汉语系佛教及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不大相称的,因此需从改变佛教教育之管理体制自身处着手。
面对国内佛教教育发展的紧迫性,鉴真学院2008年9月制定了“培养方案”。
一、“鉴真佛教学院培养方案”简介
鉴真佛教学院(简称“鉴真学院”)由大明寺佛学院发展而来。2001年7月江苏省宗教局正式批准扬州大明寺创建初级佛学院,培养专科生。扬州市佛教协会和大明寺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后,提出筹办大学本科生的计划,2003年3月,国家宗教局正式批复,同意筹办“鉴真佛教学院”,目标是培养佛教国际交流人才。2008年1月1日,鉴真学院举行了隆重的落成揭牌仪式,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和海内外近千名嘉宾参加了庆典活动。为明确学院办学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能够系统化、有次第培养人才。2008年9月,鉴真学院制定了“鉴真佛教学院培养方案”。
方案分为三部分:(一)宗旨与特色,(二)培养目标,(三)教学规划。现简述如下:
(一)、宗旨和特色:鉴真佛教学院是由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设立的一所佛教外语高等专业院校,以培养佛教国际交流人才为目标;具有突出外语教学、注重律学研究、弘扬鉴真精神三大特色。以外语为教学主体。
(二)、培养目标:预科班的培养目标:在学习基础佛学的同时,学习相等文化程度的社会学科,教育学僧树立出家入道、学修为本的理念,培养学僧树立对佛法的正知正见,养成健全的僧格,融入僧团,为教服务。通过学习,具备坚实的佛学功底和文化知识,为本科班输送合格的生源。
本科班的培养目标:在完成预科学业的基础上,树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理念,养成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志愿,建立为教献身、舍我其谁的认同感,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使学僧具有较为扎实、全面的佛教专业知识、学术涵养和外语水平,具备一定的佛学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和弘法能力。
本科毕业后能掌握英语或日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基本达到国民教育系列英语或日语专业本科水平,能熟练地运用英语或日语进行对外交流。部分学员能够从事相关的外语教学,参与经典翻译工作,参加各级佛教团体、名山大寺的翻译、接待、宣传、弘法、交流等工作。
(三)、教学规划:围绕培养目标制订相应教材,英语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根据英语专业教学规律,一般将4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僧进行全面的、严格的、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僧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和相关佛教英语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两个教学阶段中课程的安排可以有所侧重,但应将4年的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自始至终注意打好英语语言基本功。学院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知识、英语文化知识和佛教英语知识三种类型,一般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三种类型的课程如下:
1、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
2、英语文化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
3、佛教英语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相关的佛教专业知识课程,即佛经翻译、弘法、教育、寺院旅游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
“培养方案”,是学院现阶段培养人才的指导性方案。08年9月至今,学院都是执行这套模式来办学。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了外语、佛学课,还开设了书法、古筝、体育课,并把太极拳作为课间操,假期曾举办“能动英语夏令营”等。
二、鉴真学院教育的未来展望
佛教僧才的培养,历来有“译场讲学”、“丛林熏修”和“专业院校”三种教育模式。可以说,“译场讲学”解决了印度佛学向中国的传播,完成了“准中国化”的进程;“丛林熏修”则以教化众生成佛作祖为价值取向,突出了佛教自身的品格与修行;“专业院校”则是丛林教育与西方教育的综合体,这解决了对佛教义理的研究和僧伽佛学素养的提高等问题,现阶段包括了的各级佛教院校、培训班、研究所(中心)等。
鉴真学院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宗旨和办学方向,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生源的素质、教学品质和教学方法上,确有反省与检讨的空间,有许多需要完善、完整之处。学生最后毕业了,能否适应寺院管理和佛教教学?能否担当起中外佛教交流工作?能否适应国际活动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鉴于以上原因,我对于学院的发展走向有几点思考:
1、人才培养与教学体制的思考
为使佛教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利益更广的人群,佛教教育在各个层面与学界和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应将高等教育和佛教各种专门教育相结合,并在条件成熟时创办佛教综合性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建立国际性学术研究视野,逐渐将焦点集中在国际化、学术化、现代化的佛教高等教育理念的推动上来。
所以,学院能否修订教学大网、改进体制等,作适当调整?
在具体的教学上,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积极举办特色教育,改变目前佛教教育“众院一律、千僧一面”的局面。借鉴台湾、韩国、日本等国佛学教育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教学理念,选拔优秀学僧进行交换教育,培养出更多的高级佛学人才。
2、课程设置与道心的培养
佛教教育的目的无非是依自觉、内省探索真理,建立正确的观念,启发人性的善良,提升人格、品行的提高,在学修中培植道心,完成人格、僧格的统一。
道心,即求无上菩提之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无上菩提。学僧在学修生活中,切实掌握与履行“道心”,以培养出足以摄化人心的人格气质。
圣严法师在《教育·宗教·佛教的宗教教育》一文的中,清楚地表明学僧阶段是最可塑的时期,应先以律学的研习与行持为重,再进而深入经藏,方能真正养成足堪大任的宗教师人才,而不是仅知义理却不重戒行的宗教学者。在僧教育的过程中,他强调一切的修学重在养成高尚的宗教情操与宗教精神,而不是将佛教作为学说、思想来研究的学者教育。
课程的设置,应该涵盖“德智体群美”五育的内容,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推动佛教的教育事业,提升僧众的整体素质,尤其把培养道心、巩固道心作为重中之重,以培养出博学经世且具有宗教情神、宗教情操的宗教师。
3、与国内高校合作办学的思考
现代佛教教育,一般囿于“戒定慧”、“解行并重”之模式,流于刻板、严肃,因此不易摄受高知阶层,这影响了佛教院校质量的提高。若经由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等多元管道,加强师生在生活中体悟不同的人生观、宇宙论与现实生活的种种层面,在治学、管理上,可完成佛教“单一宗教”到“比较宗教”的转化。
目前,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乃至等级考评认定等方面,能否与国内大学衔接?是否能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能否顺利考取或转入国外大学就读?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佛教教制能否参考高等院校的体制,从招生、学科、编制、师资上建立一定准则,切实建立起初、中、高相互衔接的学术水准?
鉴真学院近期与扬州大学接触,是就一些交叉学科探讨合作的可行性;亦邀请佛教学者来开拓课程。在鉴真学院即将挂牌的“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和“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学基地”,是鉴真学院与国内大学合作办学的一个尝试。
我们应加大力度,积极推动佛学院与国内大学合作,联合四众的力量办好佛教教育,委托有关大学的宗教系培养人才;开设佛学研究学科,创办若干综合性的和专科类的佛教大学课程,聘请大学教授授课,开设高等教育学院中之课程,如行政管理、英语应用等。这样就可更多更快地为佛教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增进中国佛教界与学术界和中外佛教的交流。
4、师资建设与再培养问题
无庸置疑,僧伽教育的品质要依靠师资,佛教院校的生存状态、学术创新也要依靠师资。教师除了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准,拓展知识面,学院也要对师资加强培训和进修,以满足人天师表、教书育人的需求。对学院师资建设和再培养,诚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鉴真学院在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深造上,作了一些工作。例如,目前在日语班上课的仁如、仁随法师是在日本正眼大学毕业的留学生;学院支持英语教师传东法师留学美国,就读西来大学;学院还安排两位法师到上海参加中国佛教界组织的首届“佛教英语培训班”等。作为一种培养师资的机制,可以考虑固定下来。以此为基础,建立鉴真学院与港台、日本佛教院校等联谊和交流机制,从而为佛教教育的研究、弘扬和传承力量蓄足资源。
另外,也可以借鉴社会学校培养人才的机制,建立教师晋升制,以激励年轻法师从事教育事业,这也是师资建设上的重要举措。
三、结语
无疑,对佛教学院教育理念的深度思考,也是整个佛教面对全球化发展和变化的必然。我们深信,鉴真学院“培养方案”的完成,随着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围绕着办学思路进一步思考、辨析、归纳,终能产生理性和智慧的思辨。对鉴真学院教育发展和前途的思考,带来的不是一个学院教育理念的成熟和增上的效果,而是无尽的涟漪中其中的一波,因为佛教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它的效应将很快地扩散,并影响国内众多的佛教院校。(作者为鉴真学院教师)
参考资料:
《大明寺志》(中国文史出版社)
《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的互助发展》(心慧)
《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释常慧)
《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互助发展之困境及其因应之道》(释圣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