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王卫平老师来我院讲学
发布日期:2015-04-23  阅读次数:2248

著名书法家王卫平老师应能修院长之邀,专程从内蒙古来到扬州,为我院全体学僧讲学。

422下午,学院多媒体教室内座无虚席,王卫平老师给大家作“关于如何科学临帖的思考”专题讲学。王卫平老师一开讲就开门见山,他说:没有对传统的深入学习而想成为书法家,过去没有,将来也绝不会有。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他指出了临帖的几个问题:先是临不进去的“半途而废”,接着是临不深入的“浅尝辄止”,后来是临不出来的“泥古不化”。他以自己多年书法的实践经验,从哲学和艺术角度告诉学僧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心与手心与手是古人论书常提到的一对范畴。东汉赵壹在《非草书》中就说:“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见其在书法学习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古人在论及两者关系时,有“心昏手迷”说、“心手相违”说、“思遏手蒙”说等,此乃言其对立的一面;有“心手双畅”说、“心摹手追”说、“心悟手从”说、“心手相师”说等等,此言其统一的一面。二、一与多“一”和“多”,指学书过程的专宗一家与博研众体的关系。古往今来,前贤对此多有论述。项穆《书法雅言》说:“始也专宗一家,次则博研众体,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斯于书也,集大成矣 古人实际上提出了学书过程中“一”和“多”这对范畴。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来看,这种由“一”到“多”的学书方法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共性和个性有机统一的这一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的科学方法论。三、古与我。“古”指古人留下的传统书法经典,“我”指经过对传统经典的学习继承,形成了自己的符合时代特征的书法语言风格。刘熙载《书概》云:“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古”与“我”是古往今来的学书者谁也绕不过的一对范畴。先“我化为古”,后“古化为我”是必经途径。王老师的讲学内容,深入浅出,重点明确,启发性强。

讲课中,王卫平老师对学僧的书法作业做了点评,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悟明、觉闻等学僧的作品得到老师的现场指点,受益匪浅。

讲课结束后,王卫平老师当场书写了“勤能补拙”、“学无止境”赠予学院,全体学僧无不感激王卫平老师在书法讲学中对大家的谆谆教诲。

能修院长参加了王卫平老师的讲学活动。

王卫平老师系中国书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日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成员。其作品分别被中南海、全国政协礼堂、中央党校、中国美术馆及英、美、法、德及东南亚等国有关机构收藏。


我要捐赠
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