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僧园地 > 学修心得

学佛心得
2007年3月27日 阅读5597次

 参禅作为学佛修行途径,实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事业,决不象禅宗公案表面上给我们印象的那么轻松有趣。参禅参透了,会轻松有趣;在没参透以前,是很苦的。所以参禅需要我们投入全部的真诚、全部的热情才行。当然,现在社会上的 “禅宗热,还不叫参禅,只能说是门外看热闹,就象看电影,他们还正在电影院门口看电影广告,或者正在买门票,他们还没有进入电影院放映厅里面看上电影。总的说,他们对佛教的理解还非常浅,甚至有些偏。如果问一问他们:禅宗有些什么?他们大多会答:参话头,求解脱。有的甚至会答:有趣,好玩。他们大多被趣味盎然、机锋丛生的禅宗公案故事本身所吸引而着迷,他们可能还都没有认认真真想到,这些禅宗公案是历代僧人创作的,从而应该把这些禅宗公案与僧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读禅宗公案,一定要把禅宗公案与僧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读,否则就容易读偏。比如我们读到达摩面壁九年,不能几秒钟就读过去了,要设心处地想想,面壁九个年头,是多么的不容易,是多么的漫长和艰难,甚至想到日常起居,吃喝穿住,风霜雨雪。一般人,即使现在让他在少林寺院住一个月,可能都受不了,太寂寞啦,太清苦啦。至于说到二祖慧可断臂立雪,可能很多人一听脸都吓白了;过去常听老和尚说,谁谁燃指割肉供佛,谁谁刺血写经,现在许多人,打针都咬牙咧齿。即使那些看上去轻松活泼的公案,也无不是僧人们长年累月苦修的结果。如果把禅宗公案比作美丽的花朵,那么这些美丽的花朵得以生长的,正是僧人们的日常不懈的修持。我们欣赏花朵,不能光看花朵,还要看到支着花朵的枝叶,甚至根茎、泥土。花朵离不开枝叶、根茎、泥土。花朵离开后者,便成枯花凋谢。这些禅宗公案故事也一样,离不开僧人们的日常修持。只有基本的东西深厚了,日常修持的功夫到了,那么,参禅才能开花结果。如果没有基本的日常修持来保证,参禅参一辈子也不会开花,更谈不上结果。禅宗有个有名公案,就是大灵山法会上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佛陀拈出一朵美丽的花朵,几乎所有的人都被美丽的花朵所迷转,唯独迦叶不被所转。我们读禅宗公案故事一样,所有的公案故事都是美丽的花朵,我们是不是被迷转,那就看我们自己。 因此,我们喜欢公案的花朵同时,要念念不忘禅宗的基本。禅宗的基本,也是佛教的基本,就是僧人们的日常修持,也就是达摩祖师一开始就教导我们的“ 四行四行不是什么深奥难懂的佛教义理,而是通俗易行的学佛基本原则,对于今日的信众来说,四行的内容最熟悉不过了,因为上千年以来,大家都是这么做的。离开了四行,禅宗不成为禅宗,佛教不成为佛教。所以,达摩祖师是在四行的基本原则上传授即心即佛禅宗殊胜法门的。四行,就是强调了在学佛中的重要性。在,佛教在,禅宗在。禅宗不会仅仅是参话头,然后一悟成佛,世间没有这等便宜事,出世间更没有这等便宜事。所以,我们喜欢禅宗公案,并希望佛教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帮助,那就不能停留在欣赏上,还需要了解佛教的基本内容。只要了解了佛教的基本内容以后,才会懂得禅宗之所以是禅宗的道理,懂得参话头如何参法,公案又是怎么一回事。 佛教的基本是正信、正愿、正行,它体现在佛教徒的日常修持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禅宗也不例外。首先,不管你什么宗,只要是出家众,都是一样的,一个光头一身袈裟,平时吃住在寺院里,烧香,拜佛,做功课,守五戒,行十善,过着与世俗生活有别的日常生活。出家人过与世俗有别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日常修持,易于培养出家人的净心净行。社会上流传着关于出家人的俗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个人真的能坚持每天撞钟,三年五年撞下来,他的心行肯定会发生变化,可以说,他的学佛基本功已经比较扎实了。其次,在禅宗早期,达摩祖师亲自带头修苦行,书上叫头陀行,面壁九年,实际上就是苦行。即使后来禅宗有了自己的丛林,还提倡实行农禅并举,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象少林寺,现在还有自己的田地,都是僧人自己耕作。再次,有了上述的日常修持以后,我们再说到禅宗别具特色的即心即佛殊胜法门,以参话头为例。话头很多,各色各样,如:什么是佛祖西来意,念佛是谁,爹妈生你以前你在哪里,等等。话头虽异,参法一样,都要求我们全心全意去参。刚开始参,大家觉得有劲使不上;参得时间长了,只要得法,大家就觉得慢慢得劲了。参话头不是让我们寻求字面的答案,而是通过寻求答案,通过持续不懈地寻求答案,使我们进入特定的、无杂念的心境,然后,只要功夫到了,机缘成熟了,就象瓜熟蒂落,开悟了,终于寻到了人生的大答案。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日常修持功夫,没有正信、正愿、正行,他参起话头来是很难进入那种特定的无杂念的心境,据说,过去有不少人参话头参神经病了,就是因为善根不够,日常修持没有。 下面谈谈我本人对于禅宗的整体看法。作为学佛之人,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引人向佛学佛,获得人生的大受用,这也是释迦世尊的本怀。我们不应固守哪宗哪派,好像开小店一样,这不好。佛教的所有法门,没有哪个好哪个坏,我们也不能说法门哪个好哪个坏,只能说我们会不会使用法门,甚至会不会创造法门。这一切,全取决于对象,即具体众生的根性如何。如果是契理契机,说明我们做得好,如果不能契理契机,说明我们没做好。我们出家人化度众生,不能只拿一个法门,说我只会棒喝,我只会教人念佛,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化度众生,要主动走向众生,碰到谁就是谁,要善于活用法门,要让法门迎合众生,不能倒过来让众生迎合法门,所以,我们绝不能固守哪宗哪派,不能认为我是哪宗哪派人,比如我是禅宗,我就不能劝人念佛,如果劝人念佛了,好象就出卖了祖宗一样,这样不好。这有违佛教教理。我是从禅宗接触佛理的,所以我还是很开放的,并不自以为什么什么的传人而作茧自缚。这是我对禅宗的基本立场。 由此反观整个汉传佛教的历史。我认为,有些佛教史书采用分宗分派的方法论述汉传佛教历史不好,这样做容易掩盖了佛教整体发展的真实情况。历史上任何一个宗派的产生,以至消失,都是作为整体佛教发展的一个环节,并对整体佛教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一个宗派的消长,取决于它与整体佛教发展的关系或作用如何,不存在各个宗派之间斗争的结果。粗粗地分,汉传佛教经历了初传、译经、整理、弘扬四个过程。唐朝是汉传佛教最重要的翻译、整理时期,产生的宗派最多。宗派多,表明着佛教教义的细化和完善,意味着汉传佛教教义建设的成就,同时亦意味着汉传佛教教义建设的完成。有些宗派的合并、稍歇,甚至消失,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它们做了它们该做的事情,比如:俱舍宗、成实宗,法相宗、三论宗等。后来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兴盛不衰,是由于这些宗派属于弘扬性质,是化度众生的权巧方便法门,和法相宗那样属于建设佛教教义性质的宗派不一样,两者的区别有如电视机的使用和制造。后来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兴盛,并不是这些宗派的胜利,而是汉传佛教已经进入弘扬时期的必然结果。实际上,我觉得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法门差别是很表相的,禅宗的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天台宗的止息观想,甚至包括打坐,功夫用到一定程度,境界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一个降熄妄想的过程,最后完全熄掉妄想。

 

作者[仁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电话:0514-87302200 传真:0514-87302200 地址:扬州市平山路九号  邮箱:jianzhen@jianzhen.net 邮编:225007
版权所有:鉴真佛教学院 苏ICP备05066128号 设计制作:大自然网络